當前報紙日期: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首頁»香港高鐵“一地兩檢”恢復二讀 梁君彥:限36小時完成討論
  分享給朋友  |   www.digg.com www.technorati.com www.yahoo.com www.twitter.com www.facebook.com www.reddit.com del.icio.us www.stumbleupon.com www.google.com www.furl.netm
 
香港高鐵“一地兩檢”恢復二讀
梁君彥:限36小時完成討論
【發佈日期】2018-06-06 20:39:35 【我要列印】 【我要評論】

【本報綜合報道】《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昨日於香港立法會大會恢復二讀,有議員提出75項修正案,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批出其中24項,並決定限兩星期、36小時完成餘下立法程序,其中二讀、全體委員會階段和三讀,需時分別為8、22和6小時,流會時間亦計算在內。就此,24名議員昨聯署去信梁君彥,要求撤回辯論限制。 

議員聯署要求撤限
據聯署信指,二讀和三讀階段設下8小時和6小時限制,不夠全體議員一半成員充足發言,而全體委員會辯論時間只有22小時,即67名議員只可作一至兩次15分鐘發言,變相每位議員只可就每條修正案(共24條獲批)作不足一分鐘發言,令全委會淪為立場表述卻非討論,質疑安排不妥。
聯署信還強調,立法會是審議政府法案場所,主席工作應便利議員審議法案,惟今次為辯論設下無理限制,阻礙議員審議工作,只為盡快通過草案,除了違反主席職責、政治中立,亦立下壞先例。
梁君彥稱時間足夠
梁君彥昨日回覆參與聯署的議員表示,他就《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的修正案裁決,是按照《議事規則》及行之已久的慣例,主席的裁決為最終決定。
在時間分配方面,梁君彥稱,條例草案有迫切性,主席有責任確保立法會必須在合理時間內完成審議,而條例草案的條文及修正案數目都明顯較過往具爭議的法案少,但今次預留的審議時間,與以往具爭議的法案實際審議時數相差不遠。
梁君彥認為時間分配,已在議員參與立法過程的權利與立法機構有效運作之間,取得適當平衡,呼籲議員善用議會時間,履行憲制責任。
團體呼籲盡快通過
此外,香港民建聯、民間團體新世代昨日於立法會外請願,促通過有關草案,該團體議員李慧瓊、陳恒鑌、葛珮帆、蔣麗芸等到場聲援。李慧瓊指,高鐵乃香港的重要投資,若反對派執意阻撓法案通過,會使高鐵無法在9月如期通車,造成全香港人的損失。
觀塘區議員張培剛表示,過去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六成市民讃成在高鐵站內實施“一地兩檢”,通過法案是民心所向。他又強調“一地兩檢”沒有違反《基本法》及破壞“一國兩制”。
新年代副召集人黃勵賢認為,高鐵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方法往返內地,有關草案亦符合“一國兩制”,批評反對派不應再將“一地兩檢”變作政治議題炒作。
民調:66%港人支持“一地兩檢”
【本報綜合報道】香港有團體前日公佈有關高鐵“一地兩檢”方案的問卷調查結果指,接近66%受訪者同意在西九高鐵站實施“一地兩檢”是最方便和快捷的方案。
香港立法會負責審議《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的委員會已完成相關工作,並在昨日立法會會議上恢復二讀。香港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建聯)於4月23日至5月1日委託香港民意調查中心進行關於“一地兩檢”的民意調查。調查有效訪問了878位市民。
民建聯前日舉行記者會公佈調查結果指,接近66%受訪者同意在西九高鐵站實施“一地兩檢”是最方便和快捷的方案,表示不同意的有28%。在特區政府公佈的“一地兩檢”方案中,將會有內地執法人員在西九高鐵站指定範圍執行內地刑事法律,他們並不會離開內地口岸區執法。對此,63%受訪者表示讃成。有46%受訪者認為政府的“一地兩檢”方案沒有違反《基本法》,有56%受訪者認為“一地兩檢”方案沒有破壞“一國兩制”。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在記者會上呼籲各黨派議員尊重及顧及大多數市民的意願,以香港的發展及市民的利益為依歸,支持條例草案,以便能夠在立法會暑假休會前三讀通過有關草案,讓香港高鐵能夠如期通車。他並呼籲泛民主派議員不要採取“拉布”手段,以免社會為此負出沉重代價。同時,民建聯還建議優化高鐵票務安排,包括降低高鐵票價、便利“異地票”程序以及善用科技便利購票。
據悉,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已於4月1日起開始試運行,並力爭今年9月通車。
我的名字:   驗證碼:
已有評論0更多»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時事新聞網保持中立。
 
 
廣告服務   |    關於我們   
網址:www.macautimes.cc 地址:澳門新口岸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21樓
電話:2842 1999(總機) 8798 1983 / 8798 1984(廣告部) 傳真:2842 1333
電郵:macautimes@hotmail.com 社長:楊達夫
版權屬于澳門時報所有. Copyright 2022 macau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澳門天心電腦有限公司